池上是描写哪个季节的
《池上》这首古诗描写的季节是夏季,原文内容是:“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管怎样隐藏,都留下了划船的踪迹。诗中写到了白莲,因为莲花是在夏季盛开的,所以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在夏季。
扩展资料
古诗《池上》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出自《白氏长庆集》,该诗的创作基调为闲情偶寄,作品文字洗练,内容通俗淡雅,是白居易的经典佳作之一。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偷采白莲的情景,从小孩撑船采莲到他离去后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色,有行动描写,还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白居易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孩描写得非常可爱,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形象栩栩如生。
《春晓》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景象?
《春晓》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色。
《春晓》是描写春天早晨的景色,春指的是春天,晓指的是早晨。这是孟浩然在鹿门山时所作的一首小诗,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诗文如下: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注释
(1)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2)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3)“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4)“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作品简介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CrAcUREb
作品赏析
《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作者以“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将春天的景物展现给读者。就是这样在反复周折的句式中来描写大好春光的。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极序诗词网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全诗以清新活泼、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创作背景
孟浩然早年隐居在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极序诗词网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晚年隐居,又称之为“孟山人”“鹿门处士”。
孟浩然的作品以五言诗见长,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诗清丽壮逸的风格为世所称道,后人将其与盛唐另一位山水诗派先驱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三衢道中古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CrAcUREb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乍暖还寒时候”写的是初春,而“满地黄花堆积”是秋天,这首词写的到底是什么季节
拜托各位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深秋的一个黄昏,初看“乍暖还寒”这四个字好像是春天,春寒料峭的时候。但不能先入为主,还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判断。证据如下:一,“雁过也”,根据大雁迁飞规律,大雁在深秋至初冬的时节(9-10月)南飞越冬,在来年春天一至二月回飞,有民谣为证:“秋分后,大雁南飞,春分后,大雁北归”,“大雁来时不过九月九,归去不过三月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而且大雁习惯在晚上飞行,这正好印证诗中“怎敌他晚来风急”“到黄昏”,“独自怎生得黑”所描写的黄昏迫近夜晚的时段。那么究竟大雁是南飞还是北飞呢?下文中的“满地黄花堆积”和“梧桐更兼细雨”无疑又为秋天的萧瑟凄冷提供了很好的佐证。梧桐是落叶乔木,在秋冬时节落叶,但决不会是春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中的叶即梧桐叶。作者为什么要提到梧桐呢?可以想象秋风阵阵,吹着梧桐叶的那种落索的声音和梧桐树叶子落光后那种光秃秃、没有任何依附的情景只会使一个失去爱夫的弱女子愁肠欲断。不仅如此,梧桐还常出现在古诗中和情绪联系起来,如《长恨歌》中所写:“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落叶时”。这也正是秋天那种特有的气候和景物才能和作者失去丈夫后那种悲凉、孤独、愁苦的心情联系起来,使作者不禁触景生情,从而营造一种很浓厚的悲情氛围,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寓情于物的艺术境界,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声声慢》。至于诗中的“乍暖还寒”,不应是气候时节特征,而是指日暮将近,秋风瑟起的那种天气状况,因为下文中的“三杯两盏淡酒”,“守着窗儿”这些动作都和前面的“最难将息”有直接、连续的因果关系。是因为天气变化(注意不是气候)才使作者不能将息而披衣起床,独斟独饮,守着窗儿不能入眠,极序诗词网不可能是指一个季节那么大的范围,你不能说因为是冬天就睡不好觉,所以根据上面的种种文字分析,诗中所描写的季节当属秋天,晚秋比较恰当。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网友来交流指正。
描写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古诗各两句。
春有百花夏有月,秋有凉风冬有雪。春去秋来,四季轮回,古人用古诗尽情描绘四季的变迁。春分已过,万象更新,一年四季由春始。趁着好春光,让我们一起漫步诗林,采撷最美的古诗,品味诗意的四季。
【诗之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赏析:本诗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大街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赏析:这首诗写出了春色的烂漫、赏春的愉悦,与任何吟咏春日的佳篇相比,都不失为一篇上乘之作。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聚的日子,这里指阳光明媚的晴好天气。“寻芳”两字点明主题,也就是寻觅美好的春景。
【诗之夏】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本诗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景色。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夏夜追凉》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赏析:这首诗在艺术处理上却有其独到之处:它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光,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以及作者悄然伫立的身影。
【诗之秋】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本诗描写了深秋山林景色。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赏析:这是一首很有温度感的诗,天气入秋转凉,在诗中被一再强调,连诗中的种种意象也带着色温,烛光、萤火、月光、星光都被做了“冷处理”,光影的重叠非但不明丽,反而透出秋夜的寒意逼人。
【诗之冬】
❄️《山中雪后》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赏析:本诗描写了冬日山居的雪景。清晨起来刚一开门,看到山头已被一场大雪覆盖。此时,天 空已放晴,初升太阳的光芒,透过淡淡的白云,也变得寒冷了。房檐的积雪尚未开始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这样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是多么不寻常啊!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让我们一起漫步诗林,品读诗词,一起在古诗词的世界中收获最美的四季。学会用诗词咏春、品夏、赏秋和颂冬!